因为几乎在他们的忠实追随者的热情欢呼声消失后,回到办公室和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往往就会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在所有的兴奋、崇拜和拍手称快之后,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

当涉及到气候变化的政治问题时,情况似乎尤其如此。虽然大多数政治派别的人似乎都真诚地相信所有的言辞,并声称有意减少污染,但全球排放量实际上继续上升。尽管多年来签署了许多高调的协议并加盖了橡皮图章。

反常的是,只有Covid-19的爆发真正对全球排放水平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在大流行期间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情况,但排放量只下降了微不足道的6.4%。此后,随着各国经济逐渐回到正轨,日常生活恢复了一些正常状态,排放水平急剧反弹。

但是,"正常 "和回到某种有缺陷的默认状态真的是我们现在需要的吗?

这场大流行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通过它我们都可以看到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计算,世界需要在未来十年内每年至少减少7.6%的碳排放,以防止全球变暖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ºC(这是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中设定的目标)。

然而,在这个后封锁时代,对不断减少的资源的需求似乎在上升而不是下降,这种需求的激增是商品价格巨大飙升的催化剂。大规模的重新开放已经成为封锁的阴性,因为大流行病引起的短缺现在被全球的贪婪所取代。

当然,这种需求的增加对我们可怜的受困的地球和它迅速变化的气候来说都不是好兆头。恰恰相反。它完全违背了气候科学家一段时间以来一直试图告诉我们的东西。

似乎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两难境地。在西方经济体中,成功是以经济增长来衡量的。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让我们的钱得到最好的回报。但所有这些都需要能源,而且是大量的能源。我们得到的好处越多,我们能够消费的东西就越多,我们对全球资源的需求就越多。这反过来又需要更多的能源,而能源消耗产生温室气体,这当然是个坏消息。我们在西方世界所做的一切几乎都会产生碳足迹,无论我们像闭关时那样呆在家里,还是冒险外出旅行。

那么,COP26到底是怎么回事?

2021年在格拉斯哥举行的COP26峰会旨在将各方聚集在一起,以加快行动,实现《巴黎协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所以基本上,我们似乎需要另一次峰会来巩固已经达成但尚未完全实施的协议。

在我看来,要调和经济福祉的必要性与这些对精简、绿色环保的未来的新奇愿望,这将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两种对繁荣、清洁、乌托邦式的未来的憧憬,与不断增长和日益繁荣的经济相结合,是一种非常不舒服的同病相怜。但我将仔细聆听,并希望从这注定是大量时尚的声音和一般的浮夸中出现某种天才之举。

虽然人们接受这些会议在强调我们的世界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很快将人类完全变成 "有环保观念 "的任务似乎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前景,特别是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

对于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迫切需要,人们可能突然有了更大的共识,但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找到真正可行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谁会真正愿意付出代价,做出必要的牺牲和调整?所有这些都将花费大量资金,毫无疑问,我们最终都将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

2015年的巴黎会议(COP21)被认为是一个成功。但在现实中,它似乎是一个狡猾的烟雾和镜子的案例。各国当时作出的承诺实际上使世界的升温速度达到了灾难性的3C到4C,而不是被认为对帮助 "拯救地球 "至关重要的1.5C。

而且我担心情况会变得更糟。125个国家未能在2020年12月31日的最后期限前向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任何减排建议。中国是这些国家之一。也许并不奇怪,因为中国正在燃烧比以往更多的煤炭和化石燃料。这也不足为奇,因为中国已经享受了多年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所有这些都消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资源,并因此产生了同样令人难以置信的碳排放数量。如果需要的话,这也证明了我们不能顾此失彼。

70个遵守《巴黎协定》的国家只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8%。因此,仅靠它们无法满足充分降低这些排放的要求。最大的污染者确实需要在这个问题上加入进来,否则所有关于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讨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如果125个气候 "流氓 "国家不与其他70个遵守规定的国家一起提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计划,预计排放量将继续上升,远远超过确保升温只有1.5至2.0C的水平。如果情况仍然如此,那么第二十六届缔约方会议确实将被证明是又一个没有什么实际成果的谈话场所。

考虑到COP26被誉为地球的 "最后机会",我认为可以理解的是,整个世界都会屏息静气地关注。我知道我也会这样。


Author

Douglas Hughes is a UK-based writer producing general interest articles ranging from travel pieces to classic motoring. 

Douglas Hughes